主页 > imtoken冷钱包官方下载 > 数字人民币前景分析 数字人民币目前正处于紧张测试阶段,有数千万用户参与。

数字人民币前景分析 数字人民币目前正处于紧张测试阶段,有数千万用户参与。

imtoken冷钱包官方下载 2023-01-17 05:16:15

数字人民币目前正在接受数千万用户的密集测试。从数字人民币App的体验来看,其对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影响,与过去微信出现对短信的影响类似。一种是免费的,一种是收费的,一种是强大的,一种是有限的,颠覆的路径也是类似的。因此,预计在数字人民币正式发布后,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将逐渐消失,这个过程预计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

在参与数字人民币的各方中,商业银行将是推动商户侧最积极的力量,而商户将是推动用户侧最积极的力量。由于数字钱包将取代银行分行,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存款来源,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从分行竞争转向数字钱包竞争。公开消息显示,为了争夺地铁APP的支付,银行已经需要向地铁公司支付400万的入场费。地铁公司过去需要向支付机构收费,现在可以向支付机构收费,可见商业银行争夺数字钱包的力度。

以下将从支付功能演进、商户之力、商业银行之力等角度分析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对各参与者的影响。

一、支付功能的演进史

从中学课本开始,谈到货币功能,就提到了价值尺度、支付结算、流通手段、价值储存、世界货币5个。如果再细化一下,它主要关注两个功能,一是移动时支付,二是静止时储值。动静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支付功能和价值储存功能也是对立和相互排斥的。高利率的支付和结算不方便,比如定期存款,不能随时带走,更不用说用来购物了。如果支付和结算方便,利率就会很低。比如可以用来购物、转账、发红包,利率一定要低。你不能两者兼得。

围绕这两个功能,历史上的货币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从没有利息的实物货币到可以支付利息的电子货币。前者以金、银、铜、钱币、纸币等形式存在。主要以存款、纸币等形式存在。有没有利息是价值储存维度的差异,支付结算维度的差异是债务机构的存在。实物货币只有资产方,没有负债方,而存款型电子货币有相应的负债方,这在银行中很常见。负债方的存在带来了支付功能的变化。不再需要实物交付。而是向负债机构发出指令,负债机构对交易双方的账户进行加减,并从买方账户中扣除一笔金额。向卖家账户添加金额以完成付款流程。

比特币在支付和结算功能上与黄金等实物货币类似。它只是没有债务人的资产。支付是通过直接传递一串数字来完成的,因此具有匿名的可能。这类似于黄金和纸币等实物货币。交货是相似的。银行转账、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是通过向债务人发出会计指令来完成的。因此,银行、微信等会计机构必须有明确的交易信息,不能匿名。这与是否使用区块链无关。比特币的匿名性不是使用区块链的原因,而是没有债务人。

至此,基本清楚了,要完成转学流程,需要两类机构的配合。一个是账户管理机构,通常是银行,因为你的大部分账户都是在银行开的。二是交易指令传输机构,谁的账户扣款和充值,该机构需要通知账户管理机构,常见的是银联或第三方支付。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为证券交易所和券商的关系。交易所负责所有权的确认和过户,券商提供交易指令的渠道。

这里从记账和指令传递的角度来介绍三种支付方式在记账层面的区别。

首先是银联模式。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进行簿记业务。银联负责传送交易指令,将持卡人账户及扣款金额通知发卡行,发卡行将扣款。银联通知收单机构商户账户及入账金额数字人民币转入银行卡收费吗,由收单机构执行入账动作,支付完成。在这种模式下,有五方:持卡人、商户、收单机构、发卡机构和银联。

二是第三方模式或快捷支付模式。这里的记账还是发卡行,但是没有收单行。第三方实际上承担了收单方的角色,第三方也承担了交易指令传递的角色。 购物时,扣账的动作通常由发卡行进行,而贷记动作则由第三方完成。输入的账户实际上是第三方的账户,而不是商家的银行账户。商家需要将现金提取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也就是说,在第三方模式下,出入金账户实际上是分开的,而银联模式可以说是同步的,因为商户和用户都没有银联账户。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取代了收单机构和银联的角色,只剩下持卡人、商户、第三方支付和发卡机构。央行刚刚出台个人静态码采集限制,即限制第三方机构同时进行记账和指令传输,回归指令传输和记账分离模式,防止资金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并返回给收单行。

第三种模式是数字人民币模式。与前两者不同的是,中央银行负责记账代理,商业银行成为指令传递代理。由于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由央行发行,与纸币一样,数字人民币也是央行的负债。事实上,无论是从APP的使用体验,还是在工行、建行APP中开通的央行小程序的体验,都可以看出数字人民币其实是存放在央行的,也就是持有人数字人民币都是在央行开的。我们开了一个账户,类似于券商帮我们在上交所开的股东卡。虽然我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张卡,但它确实存在。

如果央行是货币发行的来源,即第一方,那么商业银行就是第二方,帮助第二方传递指令的人称为第三方。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的区别在于,交易指令传输由第三方变为商业银行,记账行为由商业银行变为央行。建筑。

本质上,数字人民币是一种新的支付方式,从英文缩写DCEP的Electronic Payment也可以看出。

二、免费,商家会尽力扩大用户

这种新的支付模式将如何改变我们?最大的变化是现在付款是免费的。央行官方的说法是数字人民币转入银行卡收费吗,数字人民币在购物和转账时不收取手续费。就动机而言,央行没有必要盈利。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可以帮助央行节省大量印钞、防伪、运钞、反洗钱等费用,每年高达近千亿。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本身就是一种利息驱动,因此中央银行没有动力收取额外费用。从法律上讲,央行本身有责任维护国家支付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收费没有法律依据。

目前第三方支付一般向商户收取手续费,0.6%是最常见的比例,个人收取0.1%的提现费。因此,无论是商户还是个人,都会对数字人民币产生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利润率较低的商户。例如,超市的利润率约为2%。节省 0.6% 相当于增加了 30% 的利润。 .

那么,第三方支付也是免费的吗?事实上,这是不可避免的。这里需要说明第三方支付收费的原因。最早的信用卡出现在 1950 年代,比 ATM 机和密码卡早了 20 年。那个时候,信用卡作为支票的替代品出现了,塑料卡自然比一沓纸方便多了。信用卡上的卡号、姓名、有效期等信息以凸起的形式打印。购物时,将复写纸放在卡片上,用手刷一下,凸起的卡号等信息就会印在复写纸上。然后商户拿着复写纸去银行要账,银行帮商户结算,所以会收取手续费。为应对跨行结算,先后成立了visa、mastercard等卡类清算机构,手续费也逐步规范,基本在1%以上。至此,银行卡支付结算已成为一种稳定的商业模式。

中国银联在中国成立时,基本上是照搬visa的商业模式,向商户收取1%左右的手续费,然后在发卡行、收单行、银联之间重新分配。一般来说,三家公司的比例为7:2:1。后来,移动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银联开始跟不上移动支付的需求。由于银联模式没有为用户开户和存储个人信息,用户每次都需要跳转到商业银行网站输入账户密码,被银行困住。网站的U盾、专业版、安全控件、密码键盘等莫名其妙的门槛,使得支付成功率大约为2/3。这极大地限制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创新快速支付。最大的变化是支付不再需要跳转到银行网站或APP,支付成功率提升至99%。这意味着支付失败率从 30% 降低到了 1%,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核心是第三方支付为每个用户开户,存储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信息。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此信息与银行核对。如果通过了,银行认为是安全的,甚至可以免密码扣取账户金额。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民币的子钱包设计不需要跳转到数字人民币APP即可完成支付。比如在京东app中选择数字子钱包支付,就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打开微信app了。这种体验上的提升似乎省去了快速支付时跳转到银行网站的提升,这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是一个显着的提升。

在银联模式中,发卡机构是最大的受益者,可以收取0.7%的手续费,可以作为储蓄卡存款或信用卡透支损失的补偿。并且由于收单方是获得押金的一方,因此额外获得0.2%的手续费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是,在第三方支付创新的快速支付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承担了收单方和银联的角色,但收款人不一定是商户,而是经常在个人之间转账、红包、信用卡等行为。此时收款人很难接受收到付款时的1%扣款,而发卡行也无法接受钱自己离开时的0.7%。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区分,说这是红包,那是转账,第三是购物,所以第三笔交易只收取0.7%的费用,前两笔不收带电。但发卡机构可能不会接受第三方支付这个词。所以最终的折衷方案变成了,每出卡开行的钱,先扣除手续费再支付给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就是协商一揽子价格,不再0.7%。高,最终结果大约是20%的折扣。这里可以先算出0.14%,一般称为扣费。

因为发行人的野鹅太拔了,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这0.14%成了最大的成本。参考相关上市公司的招股书,这笔支出,称为交易费用,约占收入的40%。无论付款人、支付场景如何,这笔扣款都是由第三方支付给银行,然后向商户收取0.6%的佣金,或者向个人用户收取0.1%的提款支付预付款的费用。如果扩展到全行业,第三方支付行业大概向银行业支付了超过1000亿元的扣除费用,全社会大概向第三方机构支付了超过2000亿元的佣金。 2020年,全国快递包裹量将超过800亿件,全社会将支付约2000亿件快递费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无论从社会运营成本还是电商交易成本来看,物流成本和资金流成本是不相关的。上下。

再看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因为记账是央行做的,央行自身定位决定不追求利润和存款规模,所以没有理由扣费。再加上法币的定位,央行不会向订单中继机构收取佣金。商业银行是否会收取传递订单的手续费?从竞争的角度看,如果工商银行接受,那么如果工商银行不接受,所有的存款都会到建行,所以银行开票的结果是商业银行也不接受。购物和收款是免费的。相当于央行为全社会减税降费2000亿元。比如滴滴、携程、美团、京东、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等商家,每年向第三方支付的成本是几十亿甚至上亿,未来这些商业机构将成为最积极的推动者数字人民币,他们也将是第一次放弃第三方支付。

三、银行、数字钱包意味着一切

央行一直表示,数字人民币是一种两级交割机制,包括批发和零售。

批发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兑换数字人民币。比如工行向央行申请100亿数字人民币,央行将从工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中扣除100亿,增加工行数字人民币账户1001亿,那么初始数字人民币就会被批发。如果我从工商银行的存款中划出200元到数字人民币APP中的数字钱包或工行APP中的数字人民币小程序,央行从工行数字人民币账户中扣除200元,存入我的数字人民币账户。加200元,实现数字人民币零售。从此,数字人民币就可以在老百姓之间流通,央行在商业银行的背后做记账、确权。

因此,有资格经营数字人民币的机构必须在央行有存款准备金。在目前的架构下,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从央行批发数字人民币,自然也无法向用户零售。这宣布第三方支付被排除在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之外。除非你引导大家开微众银行账户并从微众银行兑换,否则这是可行的。只是微众银行没有网点,所以其数字钱包的功能和额度最终会受到很大限制,体验会比商业银行的数字钱包差很多。

如果按照央行的解释,数字人民币是货币,那么商业银行就是钱包,第三方支付就是钱包的钱包。根据上面介绍的指令传递和记账逻辑,第三方支付参与数字人民币需要先将指令传递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再传递指令给央行,最后再传递给央行。完成会计。这就需要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将内部快速支付指令接收系统与数字人民币指令接收内部系统连接起来。巨大的工作量和潜在的风险根本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本身来说无非是一种增加。竞争对手,使得商业银行无法与第三方支付合作运营数字人民币。

也就是说,在央行制定规则的无意识和商业银行竞争意识的推动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被排除在新的支付生态系统之外,合作只是理论上的可能。

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是存贷汇。数字人民币普及后,部分汇款功能将转移至央行,银行将更加专注于存贷款业务。其中,存储是基础。过去,存储的原始来源是分支存储。数字人民币普及后,分行的价值会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数字钱包的价值。这对技术投资较少的银行,尤其是信用合作社来说,是不利的。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上以外汇为主、分支机构众多的银行,其价值将大幅下降。未来数字钱包的争夺将是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商业银行将是未来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又一积极推动者。

对于零售商而言,数字人民币意味着每年至少节省 2000 亿的支付成本,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重新分配数万亿的存款来源。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这两类参与者会发疯,成为最积极的推动者。数字人民币的出现对现有支付模式的影响,有点类似于微信的出现对短信的影响,一场血腥的革命在所难免。

四、信用卡难成为第三方支付的最后基地

在信用卡业务中,持卡人是负债方,银行是资产方。数字人民币是央行的​​负债,是用户的资产,资产负债关系与信用卡正好相反。如果需要数字人民币来支持信用卡,需要央行作为资产方,用户欠央行债务,也就是说央行直接发放贷款,明显违背央行的定位,违反了第二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法》。

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法律和商业框架下,数字人民币App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工具,并不支持信用卡。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数字人民币最容易带走储蓄卡的支付,对信用卡的支付暂时无能为力。

那么,当商家面对免费的数字人民币和收取第三方支付时,自然希望数字人民币支付的比例越高,在不流失客户的情况下越好。如果只接受数字人民币,可能会失去信用卡用户,所以商家会优先推荐数字人民币。当用户申请信用卡时,商家会不情愿地接受第三方支付。接受的第三方支付户越多,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比例就越低,户数不能太多,一个就够了。

由于商家最多接受一次第三方支付,此时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客户流失。那么这个一定是微信支付。如果您选择任何其他第三方支付,客户流失将显着增加。所以,传说中的boss和老二打架,老三消失的逻辑又会起作用了。微信支付最终可能成为唯一幸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红包等社交功能,类似于短信最后的验证码功能。

由于数字人民币的运营主要由商业银行负责,商业银行不应该浪费这个机会发展新的信用卡业务。实际上,当买方付款时,只需要商业银行向央行发出指令,扣除商业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人民币,而不是扣除买方的数字人民币账户,即可完成对买方的授信。这时,商业银行将一笔贷款记入买方账户,在一定免息期后收回。这是银行版的花呗。

既然数字人民币支持信用卡业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那么作为第三方支付的最终基础,信用卡支付也将被商业银行的数字钱包所取代。因为未来商业银行之间数字钱包的竞争将比想象中更加激烈。用通俗的话来说,银行业的内卷化才刚刚开始。